人力資源
Human resources
何以致遠?
發表時間:2022-05-18
何以致遠?
成都富凱(財務部)鄧含悅
何為“致遠”?“致遠”指的是致力于實現遠大理想、成就事業抱負。何以“致遠”?我翻開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》,在這段激情燃燒的國家歷史里,在前輩浸滿奉獻汗水的青春歲月里,找到了答案。
插隊知識青年、“可教”子弟習近平,在貧瘠的陜北山區起步,從8份入團申請書、10份入黨申請書,到成為黨中央的核心,堅定不移地帶領我們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。
何以致遠?思以致遠!1969年,陜西延川縣梁家河村迎來了15位插隊知青。他們提起一個老式棕箱,發現看著不起眼提起來卻極沉。這個箱子的主人,就是習近平。他當時只有15歲,沉甸甸的箱子里全是書。在陜北的七年,習近平帶書看、借書看、找書看,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從未放下過對知識的渴求。習總書記這樣說過“好學才能上進。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,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。”
何以致遠?行穩致遠!1974年,走過跳蚤關、飲食關、生活關、勞動關、思想關,青年習近平得到公社干部和群眾的認可,成為中共正式黨員,擔任了梁家河支部書記。當時陜北山區交通不便、尚未通電、少煤缺柴, 為解決這些問題,青年習近平步行五十多里山路來到延川縣城爭取縣委的支持,千里赴四川學習土法制沼技術,克服重重困難,在梁家河建成全省第一池,在陜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沼氣革命。“越是遇到困難,越不能著急,一定要慢下來,穩下來,才能克服困難,走得更遠。”
何以致遠?恒以致遠!七年知青歲月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樹立了“以人民為本”的方向。在陜北農村,習近平與農民朝夕共處,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聯系,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。十八大以來,從“中國夢”到“兩個一百年”,從推動發展到深化改革,從經濟結構調整到“四個自信”,從反腐到扶貧,習總書記始終堅持與人民站在一起。“道阻且長,行則將至;行而不輟,未來可期。”
思以致遠、行穩致遠、恒以致遠,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經歷,每一代人都應該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擔當。習總書記指出:“征途漫漫,惟有奮斗。我們通過奮斗,披荊斬棘,走過了萬水千山。我們還要繼續奮斗,勇往直前,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!”
我們應該如何奮斗呢?我想,一是 “勤思考”。一勤天下無難事,所有的一鳴驚人,其實都是厚積薄發,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這是樸素但絕不失深刻的道理。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,就應該多聽多思考、多看多學習。我們在工作之后所接觸到的知識非常龐大,各種各樣的飛機構型,繁多復雜的飛機系統,嚴謹細致的手冊文件,都是在校園中未曾接觸過的,學習絕不能在畢業后就停止、也不能止于書本,唯有重視工作遇到的每一個不懂的問題,認真參加公司安排的每一次培訓,不斷積累才能取得進步,這樣在面對各種富有挑戰的任務時,才能抓住機會,發揮自己的價值。志不求易者成,事不避難者進,勤勤勉勉、腳踏實地,才能學有所成,學有所獲。二是“下苦功”。要肯花力氣,不僅僅是在學習上要吃苦學、反復學,還要在日常工作中吃苦干、加油干。三是“堅持做”。唯有不忘為民航業奉獻的初心、牢記守護飛機安全的使命,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工作熱情,堅守自己的崗位,遵循 “用心、高效、奉獻、創新”的宗旨,才能實現公司的使命和愿景,向著公司下一個20年不斷邁進!
今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。100年,可以見證36525次日升月落,可以把大街上的馬匹變成川流不息的汽車,可以讓五千年來湛藍的天空布滿我們的航線,上九天攬月,下五洋捉鱉,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!100年,共青團由5000余人發展到7400萬人,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,中國的腳步奮勇向前,文明古國重回世界中央,而前進路上,正是由一代代中國青年在奮斗中、在進取中,在對意義的探尋、價值的追求中,重新定義生命的精彩和國家的興盛。我們,有幸成為共青團中的一員,更應追隨著先進者奮進的腳步,不斷向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