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一掃
訪問網站
|
六祖惠能從韶關市驅車往南20公里,在風景秀麗的曹溪之畔,矗立著中國佛教名寺——南華禪寺。這里是六祖惠能弘揚禪宗佛法的發源地,被稱為嶺南禪林之冠,在中國佛教史上,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2013年深秋,我們公司一行9人,北上韶關,重蹈當年六祖惠能的足跡。站在曹溪之畔,四顧群山,峰巒齊秀,宛如西天寶林山地,不禁神思飛轉,穿越千年。六祖其人六祖惠能,俗家姓盧,唐代嶺南新州人。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,繼承東山法門,為禪宗第六祖,世稱禪宗六祖。六祖在得法于湖北黃梅,受戒于廣州法性寺,后來在韶關南華寺開山立派,講經37年,大力弘揚佛法。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匯編成書,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。在佛教中,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“經”,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“經”的,惠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。時代背景佛祖圓寂之后,佛教受外教攻擊日益分化,分崩離析。有大德高僧認為,佛教在印度失傳已成定局,中國才是佛教的興盛之地。因此,幾百上千年來,不斷有大德高僧前來中國,弘揚佛法。在此背景下,菩提達摩東渡。達摩祖師東渡卓錫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,開創了佛教禪宗(即漢傳佛教)。達摩云游,傳衣缽于慧可,慧可傳于僧璨,僧璨傳祖信,祖信傳弘忍。弘忍即五祖。黃梅顯法弘忍于湖北黃梅開壇講學,年事已高,欲尋繼承人。某日令五百弟子作一首偈子(有禪意的詩)呈驗。弘忍有大弟子神秀,也是公認的弘忍衣缽繼承人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,但又不想讓人看破,因而違背佛家無為而作的意境。于是他半夜起來,在墻上作了一首偈子: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,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邪魔。偈子一時傳頌全寺,弘忍聽了說,如果你們能按照這個修行,將來必有大成。大伙都在談論這首偈子,被廚房的一個伙頭師傅——惠能聽到了。他就央求別人帶他去看這首偈子,看后他說,這還不算頓悟啊!于是惠能也作了一首偈子,因為惠能是個文盲,所以讓別人幫他把偈子寫在神秀的旁邊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惠能的境界比神秀明顯高出許多,符合禪宗頓悟的意境。這首偈子歷代相傳,成為千古絕句。弘忍聽了這個偈子,就問是誰寫的。弟子告訴他是惠能寫的,于是他叫來惠能,當著他的弟子們的面對惠能說,寫得亂七八糟,胡言亂語,并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,還在惠能的頭上敲了三下走了。這時惠能理解了禪師的意思,于是他在三更天去了弘忍的禪房,弘忍把《金剛經》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傳給了他,賜名惠能,并傳給了他世代相傳的法衣。為了防止神秀的人迫害,弘忍令他迅速南歸。名動嶺南惠能南歸后,輾轉流徙于嶺南四會、懷集等地,過了15年隱居的生活。正式露面是在儀鳳元年即公元676年。這年正月初八,印宗法師在廣州法性寺即今光孝寺開壇講《涅槃經》。時有風吹動寺廟的旗幡,有兩個僧人在爭論到底是“風動”還是“幡動”。這時,惠能說:既非風動,亦非幡動,仁者心動。惠能的說法,令眾僧大為驚嘆,引起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。不久,印宗法師召集高僧名師,為惠能舉行了隆重的受戒儀式。次年,惠能北上寶林寺(即今南華寺)開山傳法,前來送行的僧人有一千多人。駐錫南華惠能駐錫曹溪,得里人陳亞仙施舍地塊,南華寺得以重興。惠能開山立寺,建蘭若一十三所,常駐僧眾達一千余人。六祖惠能在南華寺弘法37年,開演南宗禪法,天下為之敬仰。武則天就曾派遣中書舍人賜給他水晶缽盂、摩納袈裟、白氈等禮物,其詔書對惠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:“恨不赴陪下位,側奉聆音,傾求出離之源,高步妙峰之頂。”六祖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,門下弟子又相繼開創了臨濟、溈仰、曹洞、云門、法眼五宗,史稱“一花五葉”。臨濟、曹洞又相繼傳入日本、朝鮮,繼而傳入歐美,今世界各地都有六祖法嗣。故南華禪寺有“祖庭”之稱。六祖開創的禪法,在佛教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。惠能去世后,更是名位加身。唐憲宗追謚惠能為“大鑒禪師”,宋太宗又加謚為“大鑒真空禪師”,仁宗再加謚為“大鑒真空普覺禪師”,最后神宗再加謚為“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。”王維、柳宗元、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后為惠能撰寫過長篇碑文,以記述他的事跡。而“祖庭”南華禪寺,至今仍香火鼎盛,游人絡繹不絕,被譽為嶺南禪林之冠。每年都有大批佛教信眾前來參拜,其中不乏商賈、行者和學者。
上一篇丹霞山秋行錄下一篇2012年度消防演習紀實 |